银桂

更新时间:2024-08-17 15:57

银桂(学名:Osmanthus fragrans 'Latifolius' )是木犀科、木犀属木犀的栽培品种,代表着桂花中秋季开花、花色较浅的一类栽培植物品种。植株较高大,4-10(15)米;多为中小乔木,常有明显的主干。树皮灰褐色,小枝黄褐色。叶片革质,椭圆形、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。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,或近于帚状,每腋内有花多朵;苞片宽卵形,质厚;花萼长约1毫米,裂片稍不整齐;雄蕊着生于花冠管中部,花丝极短。果歪斜,椭圆形,呈紫黑色。花色较浅,呈银白、乳白、绿白色、乳黄、黄白色等。

植物学史

明代,李时珍(1518—1593)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桂花:花有白者名银桂,黄者名金桂,红者名为丹桂;有秋花者,春花者,四季花者,逐日花者。李时珍以花色、花期作为桂花品种分类的标准,一直沿用至今。至清朝陈淏子花镜》中对金桂、银桂、丹桂四季桂品种群的划分已十分明确。

其后日本学者牧野太郎(Makino)和中井猛之进(Nakai)及英国学者P.S.Green等,根据中国史书中关于银桂、金桂、丹桂、四季桂等品种的记载以及他们自己观察验证,分别将这些品种,给予变种甚至是种的分类等级,其中银桂的为:Osmanthus folifragrans var. latius Makino (1902),Osmanthus asiaticus Nakai (1902)。

根据《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》,这些由栽培起源,经过人工选择而产生的变异不应成为独立的分类等级,而应作为栽培品种或品种群看待,因此英国学者P.S.Green在他的世界性桂花专著中(1958),将以上桂花种下4变种中的3个变种(金桂、银桂、四季桂)置于桂花名下作异名处理,将丹桂由变种等级降为变型等级。

形态特征

植株较高大,4-10(15)米;多为中小乔木,常有明显的主干,少数品种呈丛生灌木状。树皮灰褐色。小枝黄褐色,无毛。叶片革质,椭圆形、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7-14.5厘米,宽2.6-4.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呈楔形或宽楔形,全缘或通常上半部具细锯齿,两面无毛,腺点在两面连成小水泡状突起,中脉在上面凹入,下面凸起,侧脉6-8对,多达10对,在上面凹入,下面凸起;叶柄长0.8-1.2厘米,最长可达15厘米,无毛。

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,或近于帚状,每腋内有花多朵;苞片宽卵形,质厚,长2-4毫米,具小尖头,无毛;花梗细弱,长4-10毫米,无毛;花极芳香;花萼长约1毫米,裂片稍不整齐;花冠黄白色、淡黄色、黄色或桔红色,长3-4毫米,花冠管仅长0.5-1毫米;雄蕊着生于花冠管中部,花丝极短,长约0.5毫米,花药长约1毫米,药隔在花药先端稍延伸呈不明显的小尖头;雌蕊长约1.5毫米,花柱长约0.5毫米。果歪斜,椭圆形,长1-1.5厘米,呈紫黑色。秋季开花,花期8-11月。花色较浅,呈银白、乳白、绿白色、乳黄、黄白色等,都多少含有“白、绿”的色质(RHS-CC 1-6,个别品种RHS-CC 6-8)。

主要品种

银桂代表着桂花中秋季开花、花色较浅的一类栽培植物品种:

产地生境

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,多为栽培。喜光,稍耐阴;喜温暖湿润和通风好的环境,不耐寒,喜微酸性土壤,喜沙壤土,忌水涝、碱地和黏重土。

生长习性

秋季开花,花期8-11月。

银桂初花期与初花前最低气温和相对湿度关系密切。早银桂初花的气候指标为:日最低气温10天滑动平均稳定<23.0℃,同时日最低气温<22.0℃,满足这指标之后3-12天早银桂初花;或当日最低气温10天滑动平均稳定在23.0-25.5℃,同时日平均相对湿度>88%连续在3天(包括3天)以上,在这日期之后的12天内早银桂初花。晚银桂初花的气候指标为:当日最低气温9天滑动平均稳定<20℃,同时日最低气温<19.5℃,满足这指标后4-12天晚银桂初花;或当日最低气温9天滑动平均稳定在20.0-21.5℃,同时日平均相对湿度>88%连续在3天(包括3天)以上,在这日期之后的6天内晚银桂初花。日最低气温10天滑动平均稳定>25.5 ℃时,早银桂不开花;日最低气温9天滑动平均稳定>21.5C时,晚银桂不开花。晚银桂和早银桂初花期存在显著的相关,平均初花期晚银桂比早银桂迟15天。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,1999-2003年中国苏州东山地区银桂类初花期比1956-1984年推迟了7-8天。

主要价值

树干端直,树冠圆整,四季常青,开花期正值仲秋,浓香四溢,常孤植、对植或丛植成片林;与秋色叶树种同植,有色有香,是点缀秋景的较好树种。花可做香料,食用;叶、果、根可入药。

免责声明
隐私政策
用户协议
目录 22
0{{catalogNumber[index]}}. {{item.title}}
{{item.title}}